体外诊断通过使用检测仪器和试剂对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用于健康评价、疾病诊断治疗和遗传疾病监测等。我国体外诊断起步较晚,但在传染病检测、慢性疾病检测和早期诊断等领域的带动下,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在未来将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在英国商业总会(BCC)通过对循环肿瘤DNA的体外诊断市场的预算,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220亿美元。这一前景让很多科研工作者及公司和机构感到异常兴奋。
我国体外诊断主要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以及流式细胞诊断等,其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以及分子诊断是我国主要的诊断方式,但依然存在技术壁垒,依赖进口。在分子诊断领域,二代测序,三代测序等新技术以及精准医疗新模式迅速发展,在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前沿的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较高门槛,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拓宽临床应用空间等挑战始终严峻,同时,相关企业急需跟上市场需求,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开拓更广阔的的市场。与此同时,体外诊断行业的最新政策法规趋势与投资方向等议题也受到多方的关注。
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推进基于风险的产品评价方式,优化配置临床试验和审评审批资源,促进安全有效、风险可控的产品尽快上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在2017年11月3日制定并发布了《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评价资料基本要求(试行)》。在此意见主要强调了样本来源追溯性的要求以及明确了临床评价的试验方法,同时,给予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在进行临床评价途径中,应对所要申报的产品进行评价研究,可通过两种评价途径,一种途径是与已上市同类产品进行比较,证明两者具有等效性,第二种途径是与参考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试验,考察待评价试剂与参考方法的符合率/一致性,应具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相关检测资质。
在试验法中主要对样本,试验操作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进行了规定。在样本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到试验人群选择和疾病选择,选择能充分评价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样本。而且,定量产品的样本总量不少于40例,其中参考区间以外样本应不少于50%,亦可选择总样本量不少于100例并分别采用待评价试剂和对比试剂/参考方法进行单次测定的方式。定性产品应满足至少50例阳性样本及50例阴性样本。
实验前应设定临床评价性能指标的可接受标准,如果比较研究试验结果无法达到预设标准,则应适当扩大样本量进行评价。在评价用的样本类型应与注册申请保持一致。对于不具有可比性的不同样本类型,如血液样本和尿液样本,应分别进行符合统计学意义数量的评估。对于具有可比性的不同样本类型,如血清和血浆样本,可在分析性能评估中对样本适用性进行研究,或在临床评价中对每种样本类型分别进行符合统计学意义数量的评估。
另外,试剂试验操作的过程中应采用盲法。待评价试剂和对比试剂/参考方法应平行操作,整个试验应有内部质量控制。建议定量产品试验检测周期至少5天,定性产品试验检测周期10—20天,以客观反映实际情况,另外,扩大样本量和延长实验时间将提高试验的可靠性,申请人应选择适当的样本量进行充分的临床评价。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中,对于定量检测产品,应首先进行离群值观察,离群值的个数不得超过限值。若未超限,可删除离群值后进行分析;若超出限值,则需合理分析原因并考虑纠正措施,必要时重新收集样本进行分析。对于定性产品,应对两组测定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合临床诊断信息采用合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不一致的样本应通过参考方法或临床诊断信息等进行确认。